推断文言虚词的两个小技巧

发布日期:2022-02-07    浏览量:604

[教师资格] 招聘公告 |历年真题笔试资料  | 面试资料 | 冲刺卷

[教师招聘] 招聘公告 | 历年真题| 面试真题 | 在线名师微信答疑:boyueshikao

[课程培训] 金秋启航计划-提前批面试课程 | 刷题打卡 免费答疑微信

浙江省各地招考交流群 点击添加 关注博越师考微信公众号:boyuejiaoshi  

5e956e743d612.png

热门直播|备考资料|教师资格证|报考公告

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的重难考点,让考生在复习中产生很多疑惑:是否需要把所有虚词的用法背下来?背下来以后为什么正确率还是不高?

 

背诵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何况虚词的用法本来就非常复杂,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掌握。通过真题和实战模拟训练,我们会发现,有些虚词的题目也未必需要考生背下来。本文将介绍两个小技巧,帮助考生提高做虚词用法题的正确率。

 

一、语法分析

 

所谓“语法分析”,就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判断用法是否相同,如语法成分不同,那么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真题再现】

如宁波教师招聘真题中出现的一组句子:

 

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

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可以先判断“为”在句子中充当什么语法成分:第一个“为”用在宾语“名”之前,可以推断是一个动词充当谓语;第二个“为”也是用在代词宾语“之”之前,但在“之”的后面还有一个动词“戢”,说明“为之”是“戢”的状语,也就可推断出“为之”是介宾短语,“为”应该是一个介词。如此,我们可以下定结论:一个是动词(实词),一个是介词(虚词),两者必然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同,至于两者具体是什么意思,不需要知道。

 

【名师点拨】

“语法分析”这种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用法是否相同,但用法相同并不代表意义也相同,因此,还需要掌握第二种小技巧——关系分析。

 

二、关系分析

 

所谓“关系分析”,就是根据词语所在句中的词语关系来判断意义是否相同,一般可以用在“语法分析”之后。

 

【真题再现】

如杭州教师招聘真题中出现的一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可以先用“语法分析”,判断出“以己”是“悲”的状语,“以一璧之故”是“逆”的状语,我们可以确定两者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是介词,但这还不足以判断出它们的意义也一致,因此可以用“关系分析”的技巧进一步判断。“物”“己”是“喜”“悲”的原因,“一璧之故”是“逆”的原因,即状语和中心词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如此判断两句中的“以”都是表示原因的介词,意义也相同。

 

【真题再现】

再如杭州教师招聘真题中出现的另一组句子:

 

潭西南而望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先用“语法分析”,判断出“而”在两个句子中都是用在谓语动词(“望”“染”)之前,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而”均为连词。再用“关系分析”,“潭西南”是“望”的方向,“出淤泥”和“不染”是转折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两个“而”虽然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一个表修饰,一个表转折。

 

【名师点拨】

第一个小技巧侧重于判断用法是否相同,第二个小技巧侧重于判断意义是否相同,在实战运用时,建议先使用第一个小技巧再使用第二个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