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发布日期:2021-05-11    浏览量:429

[教师资格] 招聘公告 |历年真题笔试资料  | 面试资料 | 冲刺卷

[教师招聘] 招聘公告 | 历年真题| 面试真题 | 在线名师微信答疑:boyueshikao

[课程培训] 金秋启航计划-提前批面试课程 | 刷题打卡 免费答疑微信

浙江省各地招考交流群 点击添加 关注博越师考微信公众号:boyuejiaoshi  

5e956e743d612.png

热门直播|备考资料|教师资格证|报考公告

一、考情分析

“学前儿童的想象”部分,在2013年曾考过一道案例分析的大题,考察的是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特点中的突出特点——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其原因。该知识点在2016年再次进行考察,考查内容仍然为想象发展特点中——想象夸张性的表现,由此可见想象的夸张性部分,重要性不可忽视,今年下半年的考试仍然有可能以客观题或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考察。所以在今年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之中,仍要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二、知识点详解——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想象的夸张性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首先就要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夸张是一种漫画的艺术手法,艺术家抓住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抛弃原有的剩余特征,只做几笔勾画,就能反映出事物的一种深刻的含义。幼儿想象的夸张与绘画这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是有区别的,艺术的夸张能够反映事物的深刻含义,抓住本质特征,但孩子想象的夸张性往往夸张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与其认知水平有关。夸张的是能吸引其注意的显著特征。

除此之外,引起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还有孩子的感知分化不足,容易将想象与记忆相混淆,孩子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不到而反复想象的形象,哪些又是接近真实的,经历过的一些形象,所以说他常常会把想象的和经历过的事情相混淆,常常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2.情绪的影响

孩子也不是完全分不清假象与现实的,例如,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情节之中的时候,大人如果问孩子“小妹妹真的生病了吗?”他会回答“假装的”。

小班的孩子有的时候会把游戏中的饭菜真正的吃下去,但是如果到了中班、大班,即使幼儿玩儿得非常逼真,看见陌生人走过来也会表现出非常不好意思的样子,所以由于情绪的作用,孩子虽然知道想象与现实是不符的,但是会仍然沉迷于想象的过程。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幼儿的想象还受其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想象需要一些手段来表现出来的,而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都是受他表现能力的限制,我们总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孩,会出现把脸憋得通红,说话不太流畅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受到自身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出现了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各种造型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说会有三四岁的小孩子在绘画的时候,也许头脑中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能明确的说出自己想画什么,但实际创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能表现出所想的内容,或者是表现的不像,于是他就只好改口说自己画的是其他东西了。

三、考察形式

【材料分析题】

材料:离园时,三岁的毛毛对妈妈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得了一个‘小笑脸’,老师还贴在我脑门儿上了。”妈妈听了很高兴,连续两天毛毛都这样告诉妈妈。后来妈妈和老师沟通后才得知,毛毛并没有得到“小笑脸”。妈妈生气地责怪毛毛:“你这么小,怎么就说谎呢。”

问题:毛毛妈妈的说法是否正确?试结合幼儿想象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

四、答题策略

对于此类案例分析题的回答,可以将整个答题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做出价值判断,总括指导要点。

第二步:结合案例,分析原因。

第三步:提出解决策略。

示例:小凯妈妈的说法不恰当,案例中的小凯符合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不能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更不要轻易定义品德性问题,想象性说谎即兴、随意,无目的性,要本质区别于逃避惩罚类说谎,耐心指导儿童,分清想象和事实。

“自由联想”期幼儿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了,常常会用想象来补充他所感知的事物,所以言谈中会经常出现虚构的成分。另外,由于感知觉分化的不足,想象与记忆的混淆,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变成了记忆中的事情,使幼儿很容易把想象与现实混淆。

出现此类现象,可引导幼儿进一步想象,如:当幼儿说去动物园了,进行提问:“都见到什么动物了?看见大象和小象了吗?去海洋馆了吗?那里都有什么?……”,伴随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结束后可说“我们刚才用想象游戏去了一次动物园,但实际上我们没去,对不对?”幼儿会逐渐分清想象与现实的不同。若听之任之,会使幼儿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缺乏理智感。尊重幼儿想象的权利,就是对幼儿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保护。